首页 -- > 头条

“一周CP”能否带来真正的爱情

发布时间:2017-11-25 18:2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韦世玮 马晓晴

“世界那么大,很高兴认识你。”

当微信群开始被这句话刷屏时,意味着“一周CP”的任务到此结束。有的人唏嘘一番后,不痛不痒地退群,再无联系。但也有的人,选择将他们的故事继续下去。

“一周CP”活动是根据用户填写的资料信息进行计算并匹配一位相似或是“符合要求”的“情侣”,以七天为时限,共同完成每天的“打卡”任务。这看似不靠谱的配对交友活动,却成为时下年轻人中较为流行的社交模式。

但这个活动,真的能通过“走心”的任务让大家追求到真正的爱情、友情和自由吗?

“概率论”的神秘感与新鲜感是吸引用户的最大因素

据笔者向受访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1.16%的受访者因觉得好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而参与“一周CP”的活动;44.19%的受访者是因为生活无聊、想认识有趣的朋友;而因单身寂寞、想尝试恋爱的受访者仅占39.53%。

山东某财经大学的杨铭琪今年22岁,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表示,自己的日常生活虽说不上丰富多彩,但也有不少业余爱好。今年四月,当他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周CP”的活动时,便抱着结交认识新朋友的想法报了名。

虽是第一次参加活动,但他对CP的条件除了“必须是异性和同城”外,没什么特殊的要求。谈及对系统匹配的CP的印象时,他说:“虽然匹配的CP性格爱好和自己都差不多,但都不是我钟意的女朋友的类型。”

安子今年20岁,辽宁沈阳人。九月末,当看到QQ空间好友分享的活动链接时,她和室友们都觉得这个游戏新鲜、好玩,便互相帮忙报了名。三个人均入选后,却只有她一个人坚持完成任务到了最后。

提到室友放弃的原因,安子坦言:“一个室友是不满意CP,另一个则是没有和CP互动。”但谈到和CP初次交谈时,安子说,比想象中过于正式的气氛,让性格比较慢热的自己显得有些尴尬和局促。

与第一次参与活动的安子不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杭盖今年21岁,参加这类活动已有近一年时间。对活动流程早已轻车熟驾的他表示,自己主要是在一个叫“一周CP”的APP上获取活动信息,同时自己确实是抱着试试找女朋友的态度加入的。他告诉笔者,在填写配对要求时,他通常填写希望对方“知书达礼、漂亮、孝顺、善良大方、有人生理想”。

但杭盖却不认为活动配对的CP符合自己的要求,“因为APP虽然承诺会匹配和我的简历差不多的人,我想我这么强,那CP应该也不差吧,但结果并不是这样。”其实,据笔者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同类“一周CP”活动中满意配对CP的人仅有16.28%。由此可见,活动虽是以资料算法为配对基础,但真正能被匹配到一个称心如意的CP还是小概率事件。

温情的打卡任务是最主要的破冰方式

据调查数据显示,46.51%的受访者在活动时限内完成了规定任务。但活动结束后继续与CP经常保持联系的受访者仅有6.98%,偶尔联系的受访者占39.53%,毫无联系的受访者则高达53.49%。

当提及活动中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时,杨铭琪告诉笔者,“有一次匹配的CP在我谈恋爱之后,给我发了很长一段话说要删我。”他承认,每次活动结束后自己与CP就不再联系,该删的删,毕竟自己现在也有了女朋友。”而杨铭琪如今的女朋友并不是游戏匹配的结果,而是他在做一个摄影策划时在微博上认识的,因为他发现两人不仅兴趣相投,而且学校与家乡也是相同的,之后便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

安子向笔者回忆,印象最深刻的是活动的最后一个任务——双方互相给对方写一封信。CP在信中叮嘱她要好好照顾自己、早点睡觉、少打游戏……信中密密麻麻的文字不乏诚恳和认真,“我能感受到他对我的关心,突然就被感动到。”

虽然最后安子与CP并没有在一起,但所幸的是他们现在依然保持着联系,“每天求着他带我王者上段,像朋友那样。”她玩笑着说。

而杭盖认为,现在“一周CP”的任务一般是分享今天自己吃了什么、听了什么音乐、互发照片或是回忆自己的小时候。“这些任务我都是象征性地做完了,感觉这个方式也比较没意思,我主要还是依赖APP的交友功能。”

由于CP匹配到了同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妹,杭盖便把她招募到了自己的社团组织,现在依然保持联系。但他直言,APP对地理定位匹配的差异性有时过大,契合度过低,导致自己对这款APP的社交体验越来越差。

一周CP = 变相式相亲?

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1.16%的受访者想通过此类活动找到男/女朋友,但参与这类活动找到恋爱感觉的受访者仅有16.28%。另外,62.79%的受访者认为活动的意义是能够找到新的人际交往方式,51.16%的受访者觉得能给无聊单调的生活带来新鲜感,23.2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变相式的相亲途径。

安子认为,与一般相亲相比,“一周CP”活动的不同之处是每个人的CP是按照个人的爱好和要求来进行匹配,因此两个人之间肯定会有很多共同话题。活动最主要的是以一个更走心化交友的方式存在,但相对以往的交际模式来说,确实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两个人之间的隔阂与陌生。

虽说“一周CP”的算法匹配能让两个人的相处减少了一定的隔阂,但由于其本质的过于便捷化和快餐式,安子并不考虑通过CP配对的方式寻找另一半,更不会把它当成迅速养成恋爱的途径。她向笔者坦言,“我觉得两个人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彼此,就匆忙地确定恋爱关系。长期相处下来发现两个人其实并不合适而分手,这样就失去一个很好的朋友。但如果相处时间和对彼此的了解足够了,合适的话我就会考虑一下。”

与安子相反,杭盖认为“一周CP”就是变相式相亲。“我会考虑把这类互动作为自我相亲的一个方式。”他告诉笔者,比起其他的“刷脸”交友软件,“一周CP”更像是一个婚介所,用户们能在平台上直接了解CP的资料、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信息,同时活动不断推出的新功能让用户的参与度更具活性。这些都是其他同类社交产品所缺失的功能。

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活动,安子在第一次参与活动后感到十分有趣,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类活动的盈利模式,在后期他便成为了活动的管理人员。他认为,“一周CP”只不过是当代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下,寻求一个陌生人能分享自己的活动。

从管理者的角度上看,活动所提供的是一种线上的、非面对面的相亲活动,与其说是相亲,不如说是交友。由于大家都处于线上交流模式,又都出于同一种社交目的——“恋爱”,所以双方在聊天中会少一些常规的客套话,常常选择直奔主题,合适就聊,不合适就解散。

与传统的相亲模式相比,“一周CP”在促进双方了解方面更具优势。现实中的相亲虽然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对方的第一印象,但出于面对面的环境与考虑,双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留地进行交流,导致常常受到外貌等因素的影响,不容易全面地了解对方。而“一周CP”则通过7天线上任务让彼此都有一个更深入了解对方的机会,加之线上交流对人言的约束性大大减弱,因此减少了双方交流的紧张感和局促感,也减缓了现实生活中相亲的尴尬氛围。

针对这个问题,山东一所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韩同表示,大学生参加“一周CP”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好奇心,有追根求源的心理。她建议当代大学生在恋爱时应该保持平常心,一切随缘。多交流,互相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共同努力。同时,作为一位大学生的母亲,她也表示,如果孩子想去尝试此类活动,她一定会支持。至于孩子未来的婚姻问题,韩同说,在不违背常理的情况下,尊重孩子的选择,自己也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

“一周CP”是否等同于变相式相亲?这可能会因每个人的参与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答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毋庸置疑,其便捷性和周期短的活动模式容易催生出更多大学生的“快餐式情感”与“塑料花情谊”。相比一些学校开设“恋爱课”、“婚姻课”等选修课程对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产物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引导爱情,确实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那么,如今单身的你,你愿意谈一场7天就分手的恋爱吗?

来源:中青在线

【责任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