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活动

扶贫审计人守望的“第二故乡”

发布时间:2018-08-17 11:5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南开大学 夏书言

    丹寨的夏季,阵雨总是来得悄然而猛烈。姜海泉也不拿伞,一身迷彩服很快就消失在了雨中。

    姜海泉是审计署企业审计一局挂职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甲石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像他这样工作在扶贫一线的审计人,工作时常常步履匆匆,但一颗心早已稳稳地扎根,把这片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的土地当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甲石村在丹寨县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曾有这样的说法:“如果甲石村能脱贫,丹寨县的任何贫困村都没有理由说自己脱不了贫。”初到甲石村时,甲石村辖区内七个村民小组,只有三个组的通组路是水泥路,剩下四个村民小组间的通组路则是土路,交通出行十分不便,通往田间的产业路更是不存在。

    姜海泉驻村的头一遭困难便发生在路上。2016年2月第一次进村时,进村的车在泥泞的路段受阻,姜海泉和同行几人只能推着车通过这些路段。这一下马威,当时就让姜海泉下决心要先搞好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两年多努力,姜海泉和驻村帮扶的同事们,配合县交通局协调好修路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了不少项目资金和水泥、砂石等物资,推动了四个村民小组间通组路的建设。通过发动村民参与施工,既保证了施工质量,也给村民增加务工收入。为了解决上级监督部门人手紧张监督不到位的难题,姜海泉和他的同事们不定期查看施工质量,确保村民对道路建设满意度的提升。今年年初,八公里通组路,终于全线开通。

    通了公路,路灯、网络、有线电视、自来水等也慢慢都完善了,村民们回家过年时别提多开心。出门打工的村民过年回家,看到村寨的变化,在姜海泉面前不禁感慨:“以前出去打工我就想,咱们村什么时候才能修起水泥路、装上路灯。没想到这才去打工一两年,愿望就实现了。”

    扶贫无小事,除了硬件要升级,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更要做好。无论是修路还是搞产业建设,让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们看清楚扶贫项目能带来的收益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姜海泉只能一遍又一遍地上门做工作。走村入户的内容事无巨细,大到贫困户的收入和低保问题,小到粮食紧缺和房屋漏雨,姜海泉这个第一书记,总是事无巨细时刻牵挂。

    在甲石村,还有一位来自丹寨县审计局的扶贫干部左亚丽,她已经在这里驻村一年。每当有人问起姜书记的事,她总会拉着大家来到扶贫宣传栏前,指着一张照片说,“你们看,3年前姜书记来的时候,还是一副白白净净的大学生模样,现在是又黑又老,像个老大爷。”

    确实,驻村的这些日子,姜海泉没怎么考虑过自己生活上的问题,条件艰苦,他便也过成了个“泥腿子”。

    今年是丹寨县的脱贫攻坚期,来自帮扶单位县审计局的脱贫攻坚队队员们也陆续入驻,大伙把村委会办公所在的三楼改成结对帮扶干部和攻坚队的宿舍。

    村里不甘心生活现状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守最多的还是老人和孩子。姜海泉结对的一户帮扶户外出两年多没回家,也没给家里提供经济支持,留下年迈多病的父母在寨子里生活。尽管扶贫队员们前去探望的次数比老人的孩子回家的次数多得多,但始终无法替代老人对子女的期待。

    这些现实深深刺痛了姜海泉,他觉得当下一些扶贫工作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扶贫上,留守老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往往容易被忽略。相比物质上提供的扶助,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抚慰,他们尽力为留守老人们送去更多的温暖和关怀。2017年重阳节,甲石村把全村150多名留守老人集中起来,举办老年节庆祝活动,同时启用专供老年人活动的幸福院,一间大活动室配置了接地气的芦笙等乐器、棋牌桌、电视等,还有一间配置成图书室和网上阅览室,对全村开放。那天,村委会门前热闹极了,老人家们欢天喜地得不得了,他们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得到这么多的重视、关心和温暖。

    时间对于扶贫干部来说,分秒必争。扶贫工作队员们每天晚上利用农闲的时候开始走村入户,召集村民开会宣传政策部署工作,回到驻地时已是凌晨。现在,村民们遇到问题或困难,第一时间就会给驻村干部打电话。左亚丽将这样的忙碌视为自己的骄傲,“如果我在这里干得不好,没有走进老乡的心里,才是一种失职。”

    把驻村的每分每秒用在刀刃上,左亚丽时常能看到姜海泉捧着一大堆有关农业的资料在抓紧时间学习。她总在想,姜海泉出身在大城市,来到这个小山村前连田地都没下过,却愿意沉下一颗心,把身子埋进黄土里。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和力量在支撑着他?冲着姜海泉这股子认真劲儿,左亚丽觉得自己一定得承担好第一书记助手的责任。

    第一书记的两年任期届满前,甲石村村民向审计署递交了联名信,请求组织让姜海泉留下。一直以为在电影和文学作品里才会出现的场景,却突然发生在自己身上,姜海泉还有些吃惊。转念想到手头一大堆未尽的工作,看着那么多村民一笔一划、郑重其事地签下一个个饱含着信任与期待的名字时,姜海泉在组织的支持和厚望下,毅然而然决定继续留任,多为大家做一点事。毕竟老乡们已把他当作自己人,而这里也早已留下了他对故土一般的守望。

    甲石村的村民很好客,姜海泉在甲石的幸福也很简单,“在我们寨子里,你上哪家都能讨口饭吃,不一定能吃好,但一定能填饱肚子。”不过最有成就感的高兴时刻还停留在去年,当村里最后两个自然寨点亮路灯时,刚用上智能手机的村民们用微信发了一条“家乡终于有路灯亮了”的朋友圈,那一刻溢出手机屏幕的幸福,把扶贫干部的心里照得亮堂堂的。

    现在的甲石村支两委五个人和姜海泉、左亚丽,七个人组成一个整体,哪里缺位哪里补。他们就像一个完整的轱辘,互相协作,携手前进,裹挟着田间的土壤,往脱贫致富的目标滚动着,越滚越快。但姜海泉时常觉得亏欠这些合作的村干部们,因为村干部在村民眼中是个苦差事,每个月那点工资无法与外出打工能挣的钱相比,繁忙的工作让他们都顾不上自家田地的耕作。但为了能抓住机遇更好的建设家乡,村干部们无怨无悔。村干部朴实奋进的言行,也不断激励着姜海泉、左亚丽等扶贫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甲石村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了姜海泉们心中另一方如故土一般的存在,这里不止有他奋斗的事业,更有割舍不断的鱼水之情。“总有一天,左亚丽和我都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但在我们离开之前,我们会尽力能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甲石村的村委会办公室正对着苗乡广阔茂密的林海,但姜海泉很少看风景。他知道只有多低头看路,才能把这片“故土”建设成美丽富饶的样子,才能带村民们看到更好的风景。

来源:中青在线

【编辑: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