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活动报道

采访札记:脱贫攻坚,难的是思想上的脱贫

发布时间:2017-09-04 14:27  来源: 作者:山西大学 黄子豪

    行走在安泽,我们是脱贫攻坚的观察者、记录者、聆听者,淳朴善良的安泽人在我脑海中留下热情而含着腼腆的笑容、欣喜而带着怯懦的眼神。为期五天的活动结束,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郎寨村第一书记王增华的那句“脱贫攻坚,难的是思想上的脱贫”。

    一.退伍老军人赵亮

    安泽县卫寨村有一位年逾90的老人,是这个村32户贫困户之一,他是一位退伍老军人,参与过解放太原、长治、运城的战役,如今以至耄耋,老伴已去世多年,只有一个有智力缺陷的儿子陪在身边,日常生活缺乏最基本的陪伴和照顾,年事已高,老人行动不便,听力还不错,但是牙齿掉光了,很难表达清自己要说的话。

    老人住在村里援建的保障房中,客厅里一个简易厨灶、一组旧式沙发、一张木制茶几、一把座椅,这是家里的基本陈设。老人整日坐在座椅上,沙发一侧堆放着叠好的衣物和被褥,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坐下,我们蹲在老人身旁和他交流。虽然口齿不清,但他很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参军的几年是到如今都津津乐道的事。回忆起当年的经历,老人满脸笑容,虽然听不明白老人经历过哪些故事,但从老人的笑容可以看出,那是他人生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问及现在的生活,老人看向随同我们一起来的村委会会计,“过得好,有吃的有住的,他们来看我。”

    在老人看来,图一个安居,图一个饭饱,能有人来看看他,就是晚年的幸福。

    二.安拴昌

    东里村安拴昌夫妇两口有八亩自耕地,往年身体好时,八亩地种玉米的收入够维持老两口一年的生活开支。几年前,安拴昌患上哮喘、脑梗,稍微干些重活便感体力不支,随着身体每况愈下,老人的八亩地也难以照料,土地已有四年处于荒废状态。今年,村集体以每年4800元流转了安拴昌的8亩地,让老两口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我们去采访前几天,老人去县城看望女儿,得知我们要来采访,第一书记原国虎给老人打去电话。一大早,老人便从县城赶回来,在家里等着我们。

    在老人心里,原国虎就像他的儿子一样,“国虎是个好孩子,给村里做了不少好事儿,没事儿就来看看我,还开车带我看病,他让村里流转了我的地,现在我也过得挺好。”

    采访间,老人走进所住窑洞内的小隔间,取出四个水杯和一袋桃子,张罗着要招待我们,沏好一壶安泽人最爱的大叶茶,老人给我们拿起洗好的桃子,“没啥能给你们吃的,吃个桃子吧。”

    在老人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如今,他和老伴基本不用干活,村里流转了土地,减轻了他们全年最重的苦。“老了,身体不行,能少累点就很满意啦。”

    三.杨章锁

    在核桃庄村村长的领路下,我们来到他这个大概10平米的小屋,屋外的院子是几家人共用的,没有明显分界。杨章锁在院门口站着,似乎等了好久。

    杨章锁是核桃庄村仅有的两户贫困户之一,有一个患小儿癫痫的11岁的儿子和两个有智力残疾的弟弟。

    聊天时他说话声音很低,总是以一种胆怯的眼神看着我们,11岁的孩子坐在他身旁看着房间角落里一台显像管电视里播放着的动画片。孩子瘦瘦小小,看上去只像七八岁的孩子。

    问及他的两个弟弟,他说,“地里干活呢,他们有毛病,别人不和他们一起(干活),中午回来吃饭。”

    “那谁给你们做饭?”

    “我做,有啥吃啥,他妈走了。”

    说着,他指指一旁坐着的孩子。

    “孩子妈妈几岁走的?”

    “他一岁多就走了。”

    孩子脸上并没有什么表情。

    “孩子现在上学吗?”

    “上小学,就在村里,费用都免了。”

    “孩子的病现在怎么样了?”

    “差不多好了吧,好久没犯了。”

    在杨章锁的家里,有村里的几项扶贫产业。油用牡丹、党参、蛋鸡养殖,这些都是20158月第一书记上任后才引入他家的,虽然有村里的倾斜照顾,但似乎难以解决这个家庭的贫困。

    后续:

    我回家后的第三天,意外接到了杨章锁的电话,电话里他说:“越来越过不下去了,家里人多,越来越难......

    2017年底,安泽县要实现脱贫摘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安泽县委县政府以及分派下去的46位第一书记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些第一书记们,从机关单位的岗位走向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村庄,带领一批起初会对自己或不信任或抗拒的村民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

    据安泽县脱贫攻坚工作报告,2017年,安泽县还有22个贫困村,有贫困户1793户、贫困人口4109人,贫困发生率6.3%

    在这些贫困人口当中,有不少人是因病因残年老体弱而丧失劳动能力,但不乏有些贫困人口正值壮年且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他们成为贫困户不是因为丧失体力,而是因为丧失志力。扶贫先扶志、救贫先救愚,任何扶贫措施都只是外力,要想真正脱贫依靠的是凭借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创造生存机会和社会价值。

    “脱贫攻坚,难的是思想上的脱贫”。如何让贫困户破除等救济、靠政府的思想,让他们能够转变思想,靠劳动、靠双手,走出去独立谋生,实现脱贫致富,保障脱贫不返贫,是第一书记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来源:

【责任编辑:聂亚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