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活动报道

采访札记:在这里,触碰生存的质地

发布时间:2017-08-18 16:16  来源: 作者:中山大学 林宛霖

    来过安泽,会让人感觉这里仿佛像众人对山西“煤老板”刻板印象之间隐匿许久的一方净土。如画的青山绿水原来不是江南风光的专利,保存完好的生态资源如同安泽的一道天然屏障,漫山遍野的玉米田与涓涓溪流养育的,是一度未参与进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纯朴农民。

    短短五天,车道村第一书记傅庆华对农民的描述是在这五天与农民们的接触所感最真实的写照:“中国的农民,是最优良的农民,最有忍耐心的农民。”面对外来人,他们始终用最真诚的态度与你交付于心。原以为或因生存环境的闭塞造成交流的隔阂,但在深谈之余每一个村民都“抢着”邀请我们到家中吃饭,何曾想象过北方的山西人却有着闽南客家人的热情。然而,朴实、勤劳和开朗的外表下,仍然有着出于疾病、就学等等原因面临巨大经济负担的困顿。

    犹记得孔旺村的郝阿姨,谈及家中的情况时一度湿润了眼眶。从到达到离开的驻足,能感受到生存的质地被贫穷磨蚀得粗糙。第一书记,便是其中充当“润滑剂”的角色。扶贫攻坚,最能与村民有直接接触的实干家们。“一村一品”政策的号召之下,走访的每一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物品种。“惊现”水稻的车道村,在书记带领下学习种植大田西瓜的石渠村,向日葵花盘“大过脸盆”的议亭村……不少书记提到了村民思想的保守,有着大学学历的傅庆华坦言:“咱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应该把最深刻的道理变成最简单的语言,变成老百姓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当村民们不理解时,书记们往往会“以身试法”起带头作用,议亭村第一书记吉明明,众人亲切地称他为草帽书记,是因为大家常常能够在田地里见到他。称是“书记”,从外表到骨子里却都更像农民,一身短背心短裤拖鞋便进村视察的傅庆华告诉我们,这身装扮于他们而言,会消除一些距离感。他们,都在用实际的行动和效益催动村民积极投入到脱贫致富之路的第一线。

    在和村民和村干部们的接触中,可以感受到这里,与我国许多农村的状况有一定共通——脱贫之路之艰的根本因素,不是政府的规划不够完善,也不是村民无法参与其中,而是村民没有资本和技能参与到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进程的权力结构当中,来成为催化经济发展的力量。安泽的“一村一品”、电商扶贫等一系列措施,能带动商品经济逐步涌入农村,建立起相应的平台和市场,更高效且稳健地促进扶贫工作。与此同时,始终不能背离的,是关注农村改造的起点,关注村民的真正需求,不光是物质上的脱贫,也应关注到精神上的脱贫,真正触及村民生存与生活的质地,从“人”的长远发展去赋予村民未来经济发展机会。

    安泽,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以及一众人士脚踏实地的探索,我们有底气地相信,它前途光明,未来可期。踏上临汾的火车时,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波浪尽收眼底,刚刚走近却即将远离,真心地希望,有缘聚首在此的大家与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终究是快乐的。

来源:

【责任编辑:聂亚栋】